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>> 平安创建 >> 文章内容

贾汪健全“五进”机制 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

  为深入推进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,贾汪区积极开展公共法律服务“五进活动”,为贾汪区“四位一体”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添砖加瓦。
  一是实施公共法律服务“进网格”,服务触角再延伸。在乡镇(街道)公共法律服务中心-村(社区)司法行政服务站的基础上,细分“楼”“院”“巷”三级微网格。在全区总结推广马庄村强战斗堡垒、带生态宜居、带乡风文明、带生活富裕“一强三带”工作法,建立干警包片、律师包村,机关干部联系律师、律师联系群众的“两包两联”工作机制,实现全区700余个网格党员全覆盖。依托基层党组织,充分发挥“乡贤”“红白理事会”作用,在村司法工作站指导下,依法制定“乡约俚法”,梳理村规民约,坚持村民的规矩自己定,村民的理自己评,村民的矛盾纠纷自己化解,有效引导村民遵法守礼、崇德向善。建立“双10”机制,聘请党员示范户、村(居)老党员为“法治带头人”并联系10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由“法律明白人”联系10户普通群众,通过“一人联十人、十人联百户”,把党的理论、法治精神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。
  二是实施公共法律服务“进园区”,优质服务送企业。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,加强与金融办、工商联联系沟通,联合发文,为律师搭建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平台,积极探索区块链、互联网+、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于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研发,不断改进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科学性、创新性和先进性,打造突出贾汪地域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。紧盯目标任务,精准化推出法律服务“升级版”。法律服务团当好“法治调研员”,全面摸清园区法治建设现状,掌握园区法治服务需求,并及时反映情况、提出建议;当好“健康护航员”,为园区企业提供入门式、点餐式、定制式“法治体检”服务,深入分析查找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,帮助企业消除隐患;当好“纠纷调解员”,积极参与园区调解、信访工作,及时提供精准、高效、专业的法律意见,妥善化解矛盾纠纷;当好“普法宣传员”,多渠道宣讲政策思想、法律知识、典型案例,为提高企业依法诚信经营、规范管理、合规发展能力奠定坚实基础。
  三是实施公共法律服务“进项目”,法治护航强保障。立足司法行政职能,聚焦重大项目攻坚发力,主动服务党委政府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、重大决策,建立联动机制,提供全过程立体化专业服务,全力服务重点工作落实。创新成立了区依法行政审查委员会,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纳入审委会的职责范围,保障审查工作的准确、全面、专业性。
  四是实施公共法律服务“进乡村”,助力法治乡村建设。常态化实施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制度,无缝对接基层治理网格,整合公证、司法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,推动“三官一律”下沉网格,实行“挂牌”服务,将村级法律顾问基本信息、擅长领域、联系方式等公开在村头田间,制作成联系卡发放到网格农户,全天候及时提供法律服务,并定期走进网格深入农户,为村民量身打造“菜单式”法律服务,做到法律咨询在网格、收集信息在网格、矛盾化解在网格、法律监督在网格,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、放心的法律服务。精准化开展法治文化建设,突出“一镇一特色”“一村一亮点”,潘安湖马庄村、青山泉镇唐庄村、汴塘镇影山村建成市级“农村法律图书角示范点”。紧扣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,编印《贾汪区村(居)民法律知识100问》《老百姓贴身法律知识口袋书》等法律书籍2万余册,创作编制法治快板、小品、歌舞等法治节目近千个。充分发挥“大老执理事会”等自治组织作用,健全完善村规民约,总结推广22项156条操作性强、群众认可的“马庄规矩”,综合运用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职能,走出了自治、法治、德治有机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。
  五是实施公共法律服务“进家庭”,提升群众幸福感。通过网格化摸排困难群众涉法需求,“一案一户”“一案一策”提出法律建议、制定帮扶方案,将“找上门”转变为“走下去”。组织乡村法律服务队伍走村串户、线上线下开展法律咨询、法治讲座、法治文艺演出等法治惠民活动,普及法律知识、弘扬法治精神,厚植乡村法治文化底蕴。努力构建全覆盖、全时空法律援助服务体系,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法援对象数据库, 将劳动保障、婚姻家庭、食品药品、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了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,并重点做好农民工、困难职工、未成年人、老年人、残疾人、军人军属、失独家庭等群体就业、就学、就医、社会保障等法律援助工作。

主办:中共贾汪区委政法委员会 本网站由:中共贾汪区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

苏ICP备09084629号 苏公网安备 3203050200010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