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信拳头”到“信法律”——法治兴村的“小吴样本”
作者:徐报融媒记者 王彬 通讯员 郭琳君 来源:徐州日报 发布时间:2020年11月20日 点击数:

“遇到矛盾,以前靠吵架骂仗,现在村民都会向‘法律明白人’咨询,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”11月16日,说起近些年法治建设对村民的影响和改变,贾汪区大吴街道办事处小吴村综治主任吴海鹏头头是道。
从“信拳头”到“信法律”,这个转变的背后是小吴村对法治兴村的不懈探索。
日前,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出台《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》。明确提出,到2035年,基本建成法治乡村,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乡村法治可信赖、权利有保障、义务必履行、道德需遵守,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,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开创新局面,法治乡村建设水平居于全省领先行列。
在小吴村,这个目标已经逐渐落地实现。
村委会成村民“主心骨”
丈夫意外去世,村民刘英(化名)在面临丧夫之痛的同时,后续问题接踵而来:老公的死到底算不算工伤?如果算,能得到多少赔偿?孩子以后的抚养费怎么办?家里的老人如何赡养?这位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,一时手足无措。
很快,刘英走进村委会大门,希望村里能提供帮助。村党支部书记黄启胜、综治主任吴海鹏第一时间联系到村里的法律顾问曹大银,同时向街道司法所安排的驻村法律顾问屈大伟进行了咨询。
两位律师将材料研究后,认为刘英老公符合工伤认定标准。
“我们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刘英,并提出由村委会出面联系律师为她进行法律援助。”黄启胜虽然担任村支书时间不长,但对于这一套程序显然是轻车熟路。
发生在刘英身上的经历,只是小吴村深化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。在小吴村,村民遇到法律上的难题,已习惯去村委会弄个明白。
不仅有律师助阵,小吴村的法治讲堂、司法行政小吴村工作站、法治图书室等法治阵地,也经常迎来“三官一律”向村民面对面的讲解法律知识。村民王云海说,“在我们村,随手拦下一位村民,都能跟你聊上几句《民法典》。”
在小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随处可见以“法”为主题的宣传词。顺着楼梯的墙壁上就写着:礼禁未然之前,法施已然之后;学礼遵法守纪,共建和美小吴。
黄启胜直言,这24个字是小吴村3200多名村民的法治写照,法治标准。
法治助力实现华丽转变
吴海鹏现在还记得前些年小吴村的状况,“只要派出所处理打架斗殴的事情,参与者中大多有小吴村村民。”作为综治主任,吴海鹏去派出所领人时,都感觉很不好意思。
外村姑娘介绍男朋友,一听说是小吴村的,就直摇头。为啥外村姑娘不愿嫁进来,就是因为村里民风“彪悍”,谁家愿意自个姑娘“跳火坑”。
痛定思痛,小吴村村委会一班人意识到要想扭转这种面貌,首先就要增强大家的法治意识,让村民们真正能敬畏法律,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
2018年是小吴村向过去划清界线的重要年份。
这一年,小吴村建设了法治广场、法治走廊,盖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警官调解室、乡贤调解室、协商议事室挂牌成立。
这一年,小吴村加强了以自治“激发活力”、以法治“定分止争”、以德治“春风化雨”的建设,推动乡村治理逐步走向善治境界。
作为乡贤代表,董继侠讲述的一件事情颇能说明小吴村民风的转变。
今年夏天雨水较多,一位村民行走时不小心掉进正在施工中的窨井中,脚和腿都受了伤,施工方很是害怕,担心该村民狮子大张口。“后来我们参与调解时,这位村民主动提出,赔一点医药费就可以了,其它不需要。”
参与调解的吴海鹏也很欣慰,以前遇到这种事,村民热衷“吃大户”,现在观念完全转变了,法治乡村建设功不可没。
心气平了,事情顺了,村经济也滚雪球般的好起来了。小吴村现在引进了14家企业,村民们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。口袋充实了,精神生活也要跟得上。村委会前两年新建文化礼堂,为村民提供学习教育、文化娱乐、休闲健身、集中办事的场所。
德法并重让乡风文明更充实
在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中,黄启胜注意到,法治作为“硬约束”,让小吴村村民们有了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,实现了小吴村的华丽转变。不过,相对法治的刚性,自治和德治的柔性能更好的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帮助。
小吴村文明实践中心有一个“四点半课堂”。据了解,“四点半课堂”是当地一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,主要由青年志愿者承担,目的是解决村里的孩子们下午放学后的作业辅导问题,让村民免去后顾之忧。同时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阅读和生活习惯培养的良好场所,促进青少年个人全面发展,这个举措深得老百姓的欢迎。
目前,小吴村已经成立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、文艺志愿者服务队、“四点半课堂”志愿服务队、乡贤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,每支服务队对应着不同的服务内容和负责人。
黄启胜举例说,比如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,专门开展月嫂、面点师等课程培训,提高村中妇女的就业能力;文艺志愿者服务队负责给村民提供书法、篆刻、绘画技术指导和培训等等,村民们都很乐意学。“区里还专门安排两个联络员,老百姓有什么需求,就跟他们说,他们负责跟志愿者队伍对接,将需求送达”。除此之外,村里每年进行最美家庭、“小吴好婆婆”等评比活动,旨在传美德、树新风。如今,小吴村到处都呈现出了和谐、幸福、文明、礼让、团结、有爱的新气象。
“充分运用各类资源,发挥村(社区)法律顾问、志愿者团队、三官一律、法治宣传员、人民调解员等作用,积极参与乡村治理,真正达到乡村治、百姓安、国家稳的目标,让乡风文明更加充实。”黄启胜如是说。